BJ-HZHY.COM
8000年前的浙江人吃了“海鲜大餐”,还做了“垃
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浙江余姚三七市镇三七市村,一家普普通通的工厂,正在打地基,准备建一个普普通通的厂房。然而,一钻孔打下去,带上来的泥芯中,居然发现了贝壳、动物骨骼、陶片……这些数量不小的物件深埋在地下5~10米处,不知道埋了多久,最近,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正式公布,我们知道了答案:8000年。
准确地说,井头山遗址是江浙沪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地区,乃至全世界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
首先要解决一个科普问题,什么是贝丘遗址?
通俗地说,就是古人吃完贝壳扔一块儿,日积月累,几千年后再次被发现,就成了贝丘遗址;学术地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孙国平解释,贝丘遗址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以贝壳作为地层主要包含物的遗址。
在农业文明的光芒尚未普照大地的时候,渔猎采集是我们的祖先获取食物最靠谱的方式,沿海居民自然因地制宜,将目光投向了海洋。贝丘遗址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沿海地区,也有少量在内陆湖泊边上——这很好理解,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吃“海鲜大餐”还得在海边。
井头山遗址范围达1万余平方米,堆积最大厚度在两米以上。从已经发掘出土的蚶、螺、牡蛎、蛏、蛤、蚝的堆积物来看,井头山先民的日子似乎过得挺不错。其中吃掉数量最多的是蚶,排第二位的是蚝,个头都比我们现在吃的要大得多。孙国平说,8000年前,人没这么多,它们的生长压力也小,自然长得壮。
又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江浙沪这3个沿海大省(市)此前一直没有发现贝丘遗址?
“考古学者的确思考过这个问题。有猜测当时这边的海里不太生长贝类,也有猜测是本地地质环境不利于贝壳保存。”而随着井头山遗址的发现,这两个猜测都被推翻了,孙国平说,“最大的可能是江浙沪沿海环境变迁较大,早期贝丘遗址埋藏得比较深。”
此前,中国发现的贝丘遗址距今大多不超过6000年,大多分布在6000-5000年之间,没有早于7000年的;井头山遗址的横空出世,一下子把时间线拉到了8000多年前。也就是说,至少从那个时候开始,一部分中国先民就开始了靠海吃海的生活。
孙国平说:“一个原因可能是早期贝丘遗址数量较少,不容易被发现;根据井头山的发掘情况——深埋于5-10米深的淤泥之下,所以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沿海的早期贝丘遗址埋藏在很深的地方,传统考古手段一般发现不了。”
井头山遗址首次考古发掘推进的过程也十分艰难。工作从2017年开始,由于遗址超大埋深,上面覆盖的还是含水量很高的滩涂淤泥,易流动和坍塌,所以,考古工作开始之前必须先用钢结构围护设施把考古发掘区紧密地包围起来。光是建这个特殊的考古基坑工程,施工就用了1年多的时间,耗资数百万元,直到2019年9月,才正式进入发掘阶段。
有人戏称,8000年前的井头山先民就懂得“垃圾分类”,吃完贝壳都扔一块儿。当然,“分类”还有待改进:井头山遗址的包含物中,除了最多的贝壳,还有少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角器,以及橡子、麻栎果、桃核等果核……
至此,我们可以稍稍还原一下先民们的生活:他们面朝温暖大海、背靠茂林山丘,主食是贝类,顺便打猎、采野果;超出常识的是,井头山人还会种水稻。通过文化层泥土的淘洗,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淘洗物,能发现其中大量的水稻小穗轴(谷粒下端的关节部位)。可以说,井头山人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发展出了“混合经济型”生产方式;不过从较为简易的木器来看,生产技术还有待提高。